第二百八十一章 东平府的温饱解决了(1/2)
武松说:“咱们手里明面上最强的一支武壮力量就是东平府军,五千人。这支队伍从成立至今虽然天天训练,也跟水泊梁山的山贼草寇打过几次,但是高强度的战斗一次也没有,没有经历血战难以形成军魂。”
吴用说:“是这个理,只是咱们这么几千人马在五六十万人马的大混战中难以发挥重大的作用。”
武松说:“小有小的好,大有大的好。五千人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指挥好了能发挥大作用,兵部行文上说让正月底到达延安府,看来过了年就要出发了,现在还有两个月过年,刚好准备战略物资,一会把程智叫过来,咱们好好商量一下。”
“好,第一仗一定要打的好,打的漂亮,不仅仅没有削弱,还要在战斗中强大起来,我看不如这样,立刻把延安府分号建立起来,暂时不接任何生意,先准备些物资,以备不时需。”吴用说。
武松点点头:“好,从队伍里找个年轻后生替换黄骅盐场的史进,陈达,杨春,把这三人调往延安府,带一百竟然护卫,立刻招收组建延安府分号。”
“是。”
在这年月由于交通的落后,大战之前好几个月双方都开始调兵遣将了,所以武松这么说安排也很得当。史进得了命令带队赶往延安府开设分号不提,武松等人在东平府继续操练兵马,同时武松决定开设一个玻璃工坊,专门生产玻璃。当然了,最开始还是从简单的镜子开始生产,只是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几日程万里如果不是因为东平府军要出去打仗的话那简直是高兴的没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东平府的百十万百姓,加上外来的三十人口已经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入秋以来,红薯大丰收,棉花大丰收,其他各种杂粮也大丰收。尤其是红薯和棉花,红薯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六千斤,棉花也有四五百斤的产量。
红薯保存有两种方式,第一就是挖地窖保存,种植红薯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在旱地边,房前屋后挖个地窖,保存上三五千斤红薯,这种方法保存的红薯比较好吃,但是会有不少的损耗。第二种方法就是用插板把红薯擦片,晒干后保存红薯干。红薯干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春天,这期间需要喂养牲口随取随用就行了。
如果说粮食的丰收只是基础,那么马,牛,猪,鸡鸭鹅,以及水产品养殖的蓬勃发展则带动了经济的整体提升,现在正规东平府牛马等大牲口多了一万多头,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农耕年代,一万头大牲口相当于三万的劳动力。小小的一个东平府突然多了这么牲口,解放出来了更多的富裕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的事情,有的精耕细作,用更多的时间来打理土地。有的发展养殖,猪羊等牲口养殖量大大增加。更多的则是进入了工坊,或者各类其他的商行。
东平府下辖的一个山村叫做青石沟村,全村百多户人家,五百来口人有三千亩山地,这里的山地种高粱,种小麦基本很难见到收成,税官都不来这里收税,因为收不上来。原来这里老百姓面带菜色,穷困的很,今天就不一样了。程万里带着师爷,微服成收猪的商贩来到了青石沟村,村里的百姓见有收猪的来了非常高兴。
“老板,要几头猪啊,我家里有。”一个老汉说。这老汉六十多岁了,但是身体还很硬朗。带着程万里来到家里,山村没别的特点,石头多,后院修建了一个半亩多地见方的猪舍,一小部分用草棚搭建着,其他的地方都是露天的。
猪舍里有一头老母猪分开饲养,六头百十斤的半大猪,还有十头二三十斤的小猪。
程万里一看,这都能算得上一个专业户了,十几头猪呢。
“这么十几头猪你是卖小猪还是养大了卖肥猪呢?”程万里问。
老者说:“小猪价格低,肥猪行情才好,当然是卖肥猪。”
“你家饲料够吗,这么多猪每天吃的可是很多的。”程万里说。
这时候过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这是老者的儿媳妇。这妇女说:“老板放心,饲料足够了,你看看这两筐子是猪的零食。”
程万里一看这是两筐子的胡萝卜和南瓜片,都是洗干净切片的。
“从去年开始俺们这就大量种了南瓜和胡萝卜,人吃不发愁,喂猪也更好。主要饲料还是红薯干,等天快黑的时候还会喂一次。”妇人说。
“你们这样的贫瘠山地一亩能产多少斤红薯呢?”程万里问。
老者说:“红薯这玩意比大豆小麦强,这样的地一亩还能产三千斤。我家五口人,三十亩山地,以往农税都交不上去,今年强多了,红薯,南瓜的一种非常好了,养猪卖钱不说,自己还能有肉吃。”
也有的村子发展林果业,比如祝家庄就是大面积发展了花椒,虽然短期内还没有看见效果,慢慢的会有很大的发展。
像青石沟村只是东平府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红薯的推广让老百姓吃上了饭。棉花的推广让老百姓穿上了衣服,商业的发展活跃了经济。东平府城外兴建的东平小商品城,一期已经完工,入住了商户有二百多家,除了茶叶,丝绸,棉布,纸张,瓷器这样的传统产业之外还藤编,木工,铁器,特色干货,干果,皮货。
小河有水大河满,东平府农税收入比去年多了百分之四十,工税比去年翻了一倍,商税也增加了一倍。东平府现在成了经济了增长最快的一个府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