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发钞和兑换的艺术(1/3)
第240章 发钞和兑换的艺术
新的年度规划将在明年一月份制定,银行出现了新的革新,存款在保险制度就是未来在融资领域最有框架性的基础制度。现有的银行体系就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一个巨大的流动性货币分配体系。
每个银行网点就是一个水龙头和水泵,而中央银行就是提供所有水的最大的中央蓄水池。一旦出现银行不良贷款或死账太多导致出现巨额亏损和倒闭,所有的存款损失都要由中央银行买单是不合理的。
因为所有银行并不都是从人才到制度、从渠道到启动资金,全部都是中央银行提供的。所有商业银行不都是中央银行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而中央银行这种无限责任组织永远都是不可能倒闭的,除非其所有者——政府垮台或赖账。存款准备金并不能保证这个巨大的金融体系绝对安全,那么存款再保险就是第二道保险。
辰基银行只是一家商业银行,其股东全部都是独立的自然人和企业法人,没有持股超过3以上的大股东,最大的股东是持股达到2.5的李基,其他穿越众各自持有2.4的股份。十五个穿越众就持有36.1的股份,加上穿越众100控股的十几家小银行和金融机构和数十家绝对控股以及和合作伙伴交叉持股控制的金融公司持有的七七八八的零散股份就有56的股份了。各个地方的合作伙伴也利用自己的企业参股辰基银行各地的支行分行,但是再有钱的合作伙伴也不可能得到超过2.5的股份的机会,这家银行对股份的合并限制条款之多难以想象。。
拥有唯一发钞权的帝国银行没有控制一家印钞厂铸币厂,所有铸币厂和印钞厂和一般的铸造厂印刷厂没有区别,其产品被分为特种铸造品和印刷品,其成本利润核算和一般的同行也没什么区别。帝国银行以特种商品(比普通的精密铸造品和印刷品价格稍高)的低价买入,运进金库之后,这些东西就成为了信用凭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和面值相等的商品和服务,中间的差价全部都是信用凭空创造的。这就是铸币税。
铸币税减去辰基集团控股的金银矿业公司出售金银给铸币厂所得利润,铸币税的收益并不大。而钞票的印刷需要的足额准备金也让帝国央行不得不拨款巨额资金到辰基集团控制下的贵金属公司账户去买贵金属才能印刷等额的钞票。每当帝国需要加印钞票消除商品产能增加造成的通缩时,帝国银行就要从辰基银行借款来购买金银,或者请求发行国债购买金银,才能加印钞票。如此一来,帝国签下的债务只能越来越多,不论是央行债务还是政府债务都只能从财政收入中拨款来还,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经理国库也能赚点零花钱,虽说几近于零的0.1的年利率不算什么,但是日积月累下去就很可怕了。按照每年货币流通需求量要增加5计算。100年后就有131.5倍的流通规模。这100多倍的现金需求都要由帝国从创造信用的辰基集团借来是不可能的。贵金属的数量绝对不能支撑到这个时候这个规模,所以中间废除金本位就理所当然了。不过这不是当下一代人考虑的事,起码是孙子辈的问题了。
当年流通极广的辰基钱一比一改为帝国银行发行的龙元时就改组了辰基银行。帝国政府在辰基银行借了2000万的债务,并且以此为本金建立帝国银行。辰基银行拥有随时将这笔可转债债务转为股份的权利。也就是说100帝国政府控股的帝国银行随时可以变成100辰基银行控股的帝国银行。也就是说穿越众随时可以成为帝国中央银行的控制者。
发钞权虽然名义上从辰基银行转移给了帝国银行,但是实际上还是掌握在辰基银行手中。决定帝国银行可以印刷多少钞票的帝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牢牢的掌握在穿越众的手中。帝国银行仅仅只是一个摆在前台的傀儡。
在穿越众看来滥印钞票来发财就是自寻死路,偷印钞票,慢慢的一点点的导致通货膨胀和滥印钞票的区别就是将周期延长而已。他们有赚不完的钱,用不着这么麻烦。
掌握发钞权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掌握权力保证自己不被其他不受控制的组织滥印钞票偷取财富。这才是穿越众处心积虑夺取发钞权的目的。
财产多为不动产的富人丝毫不畏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他们的财产也上涨,其手中持有的财富并不会被货币贬值和泛滥稀释。导致购买力下降,只有财产多为存款、现金、动产的穷人才会害怕通货膨胀,节衣缩食就是必然的选择,消费一降,库存积压。经济就停滞了。
富人也不怕通货紧缩,物价下跌虽然会导致财产账面缩水,但是购买力也不会缩水多少,穷人虽然能得到一时之利,但是失去工作的概率也大,通缩来临的时候,物价一跌,企业跨年财报就会变成亏损,支付银行利息之后利润所剩无几,企业一减产裁员,所有无产者都会倒霉。
所以通胀和通缩都不符合穿越众的利益,所以控制流动性就成为穿越众经营国家的核心要素了。
虽然穿越众不怕这个时代有人能看穿并破坏自己的阳谋,但是也是一件麻烦的事,要加以预防。当技术飞速进步的时候,一劳永逸的高科技钞票就搞死了一堆制造假钞的人。
宋代有制造会子的商家和合作社,自然有制造假会子的奸商,但是集合了穿越众黑科技的现代工艺钞票就不是那么好仿造了。变色油墨、繁复的电板花纹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