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群英争霸之汉末》

奇奇看书网(77kshu.cc)

首页 >> 群英争霸之汉末 () >> 第四章 并州新政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7kshu.cc/17986/

第四章 并州新政(2/2)

需要先考试,而不再是像他们以前一样,只需要举荐就行了,袁家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四世三公?其实不是,四世三公其实不算什么,杨家也是,真正厉害的是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谓门生故吏指的就是由他们袁家推举或者提拔起来的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历史上韩馥为何要让冀州给袁绍?真的是他敌不过袁绍吗?其实不尽然,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韩馥是袁家故吏,他怕背负骂名,他怕人家骂他忘恩负义!

现在刘飞推出科举制度,还有比这一招更狠的吗?

当然,刘飞提出的科举跟后世晚清的科举可不一样,历史上科举确实拥有积极的作用,率先提出来的人是隋炀帝杨广。杨广的功过我们暂且不论,但杨广之所以被称为暴君其实跟科举制度分不开的。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沿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刘飞开创科举,为的就是四个字——唯才是举。

人才是根本,刘飞可不希望出现蜀汉后期那种无人可用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吗?


状态提示: 第四章 并州新政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